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运营 >

袁隆平: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水稻和人民

时间:2021-05-23 19:47:59 | 来源:澎湃新闻

原标题:袁隆平: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水稻和人民

5月22日13点07分,“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山河同悲,国士无双,神农终归爱土。谨以此文,缅怀袁老!今后一日三餐,米香弥漫,饱食者当常忆袁公。01

1930年,袁隆平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受母亲的影响,他不仅养成了乐观豁达的性格,还很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在诸多历史人物当中,苏轼是他比较喜欢的一个。

或许,当他在后来的研究中屡屡受挫时,想起苏轼曾经历过的那些曲折,就有了坚持下去的力量也说不一定呢。青年袁隆平

据袁隆平自己所说,他对农艺的热爱源于小学时去参观的一个园艺场,那里“红红的桃子结得满满地挂在树上,葡萄一串一串水灵灵的……”这幅美好的景象就在他的心里种下了一个农艺梦。

高中毕业以后的袁隆平没有听从父亲让他报考南京重点大学的建议,而是坚定地选择了重庆的农学院。1953年7月,袁隆平顺利毕业

从农学院毕业后,袁隆平被分到了湘西安江农校任教。

他在任教期间亲历了三年自然灾害,眼看着不少百姓因为饥荒饿到在路边、田间,就下定决心要从根源上解决大家饿肚子的问题。

综合考量之后,水稻成了他的研究对象。尽管在当时,杂交水稻并不为人所看好,但袁隆平却从水稻抽穗开始就埋头其中,逐个地去寻找那株关键的雄性不育系水稻。好不容易找到后他又马不停蹄地去做实验,虽然第一次试种以失败告终,却也让他从中看到了水稻的杂交优势,他对自己的研究更有信心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年后,袁隆平不仅用三系法成功培育出了"雄性不育系"水稻,还在《科学通报》上发表了论文,也正是这篇论文让他的研究在“文化大革命”中也能得以继续。

但由于试验田连续两次遭人破坏,袁隆平就被调到了长沙去做科研,之后还去了云南、海南。

1970年的秋天,他们终于在海南的南红农场找到了试验所需的那株野生稻——“野败”,之后所有的杂交稻都是以它为母本培育出来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1974年,袁隆平终于育成了中国第一个强优势组合“南优2号”。经试验种植,两季水稻的产量都比常规水稻增产30%以上。

试种成功后,他又全心投入到制种研究里去了。一年后,杂交水稻终于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种植,并于次年喜获丰收。从1976年到1989年,我国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达到了35亿亩,稻谷增产高达3500亿公斤,这些稻谷足以让3500万人吃饱饭。这也意味着我国用全世界耕地面积的7%,就能养活全世界22%的人口。为了研究杂交水稻,袁隆平不仅没能常伴妻儿,还错过了与父亲和岳母的最后一面。

他不图名,湖南省农科院院长的职位被他以“耽误研究”为由给婉拒了,还常常公开表示杂交水稻不只是他一个人的功劳;

他也不图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的奖金他全都给捐出来,成立了“袁隆平杂交水稻奖励基金会”;

那他图什么?他只是想要农民不再挨饿罢了。02

有人问,如果谈袁隆平不提水稻的话,那还能聊些什么呢?

尽管袁隆平为杂交水稻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但这并不代表他的人生中就没有别的内容可说。“茫茫苍穹,漫漫岁月,

求索的路上,多想牵上一只暖心的酥手;

穿越凄风苦雨,觅尽南北东西,

蓦然回首,斯人却在咫尺中。”

——袁隆平

他是会给妻子写情诗的“袁先生”,也是忙于科研不修边幅的“油渣鬼”。

在“油渣鬼”33岁那年的冬天,同事们给他介绍了一个对象。袁隆平见了才发现,那女子竟是他往日的学生邓哲,她的端庄大方深深地吸引住了袁隆平。

爱运动、爱音乐的两人情投意合,在同事们的怂恿下,他俩很快就去领了结婚证,前后加起来还不到一个月。文革那会儿,袁隆平担心妻儿跟着他受苦,就提前跟邓哲说:“明天我可能要上台挨批斗,回来就要进‘牛棚’了。”邓哲却安慰他说:“没关系!大不了一起种田当农民呗。”多亏了邓哲的支持和付出,袁隆平才能全心研究杂交水稻。算下来,邓哲突发病毒性脑炎的时候,是袁隆平在中年时代和她最长的一次独处。他在病床前给她背唐诗、讲故事、唱英文歌《老黑奴》,终于把她唤醒了。

那一次也让袁隆平意识到了自己对妻子的亏欠,所以之后他都尽力去弥补。

1985年5月,邓哲收到了袁隆平托人带回来的礼物,那是他赴菲律宾开国际学术会议的前夕,在北京给她买的裙子和汗衫。

附信中写道:“这是我第一次买裙子,不知什么号码适合你穿,只好买两条供你选择……”“一个人如同一粒尘土,

无论怎样飞扬,怎样喧嚣,

到末了,还是要落到自家的土地上;

一个丈夫如同一片落叶,

无论他怎样张扬,怎样的由绿变红、变黄,

到末了,还是要落到自己妻子身边……”

——袁隆平

后来他应邀出访或参加活动时,如果条件允许也都会把妻子带在身边。她是他家里的“贤内助”,他就做她外出时的翻译和导游。

在邓哲的眼里,“袁先生”可是一个“宝藏男孩”——他不仅会英语、会打球、会游泳,还会电脑、会拉小提琴。袁隆平的英语好是受母亲的影响,袁母是那个年代少有的知识女性,她在袁隆平小的时候就开始教他说英语。

2019年6月27日在长沙中非农业发展研讨会上

袁隆平发表了一段英文致辞

后来袁隆平又到一个教会学校里读了中学,那种几乎是全英文的环境给他打下了坚实的英语基础。

直到现在,他去国外讲学、交流、参观访问时都不依靠翻译。游泳一直是他引以为傲的技能,据他本人所说,他高中时就拿过武汉第一、湖北第二的好成绩。而在西南地区的运动会中,要不是因为吃坏了肚子只拿到第四名,他差点就要去做专业运动员了。袁隆平是在大学时喜欢上小提琴的,他一直说,科学研究和艺术创作是相通的,比如小提琴曲《行路难》就是科学家李四光谱写的。他还很喜欢《梦幻曲》、《蓝色的多瑙河》和舒伯特的《小夜曲》,时不时就会与妻子合奏一曲。读书也是他的一大爱好,除了和水稻相关的专业书,他还爱看文史、地理以及外文书。

用他的原话来说就是:“人的脑细胞是用不尽的,人到老年,更应用脑,可预防老年痴呆症。尤其是学外语,可以有效地延缓衰老。”

好学的袁隆平还学了不少新词,八十岁的时候,他称自己为“八零后”,九十岁的时候又笑称自己“变‘九零后’了”。03

前两年,袁隆平和他可爱的言行一起上了好几次热搜——

保持身材的秘诀是“不要吃太多的肥肉”;

不带博士生的原因竟然是“修改论文麻烦得很,死脑细胞”;给自己的评价却是“自由散漫”。这些金句不仅逗乐了围观的网友,还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袁隆平。

从1964年至今,袁隆平已经获得了无数个奖项。他一生都在为杂交水稻而奋斗,为人民能吃饱饭而努力。

2019年国庆期间,袁隆平要去北京领“共和国勋章奖”,整装待发时亲友问他觉得自己帅不帅,他自信满满地说“帅”。

临行前他还特意去跟超级稻告了别,“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都在想,我的超级稻长得怎么样。”

在这半个多世纪里,杂交水稻得到了多次改良,亩产千斤的目标也已经完成。袁隆平实现了自己最初的梦想,十多亿中国人民早已不再担心饿肚子。

“活到老,工作到老,

只要身体好,脑瓜子不糊涂,

不痴呆,有精力工作,我就不退休。”

然而“贪心”的他仍然坚守在科研岗位上,因为他还想要实现更大的梦想:一个是真的梦,这个梦他做过两次,梦里的超级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稻穗有扫把那么长,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他和助手们高兴地坐在稻穗下乘凉;另一个是想要让全世界都能种上杂交稻的梦,如果全世界有一半稻田都种上杂交稻,每公顷增产2吨,总的就可以增产一亿六千万吨粮食,每一年可以多养活五亿人口。为了实现让全世界的人民都能吃饱饭的梦想,袁隆平及其团队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开办了杂交水稻培训国际班,向全球推广大面积种植杂交水稻。袁隆平曾在采访中说到:“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当记者问到他是不是很害怕再出现饥荒时的情形,袁隆平连说了两个“不可能了”之后长舒了一口气,这一幕也让无数网友为之动容。对袁隆平来说,这两个梦就是他毕生的追求。参考资料:

《经济日报》2018年1月24日《中纪委专访袁隆平: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科学通报》人物专访《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梦》

徐旺生、苏天旺《水稻与中国传统社会晚期的政治、经济、技术与环境》

原标题:《袁隆平: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水稻和人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