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运营 >

Z博士的脑洞|苏东坡和卖炭翁,对延迟退休的态度不同

时间:2021-03-23 21:45:10 | 来源:澎湃新闻

原标题:Z博士的脑洞|苏东坡和卖炭翁,对延迟退休的态度不同

延迟退休一直是个热门的话题。此次,“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按照“小步调整、弹性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等原则,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活得越来越长

要说“延迟退休”,的确是个大势所趋,首要原因就是,人类的寿命延长了。

对于古代人均寿命的记录基本上不太有,有些是根据当年的族谱等计算得出,但古代的年龄纪录不全。因此相关计算,往往样本少、结果差异大。

但总体而言,必须承认,古代人的平均寿命比现代短。

从一些人口专家的研究来看,古代人民平均寿命可能也就30岁左右。民国许仕廉《人口论纲要》的结论大抵如此。《我国历代人平均寿命和预期寿命》则认为,先秦时期的平均寿命是18岁,汉朝是22岁,唐朝为27岁,宋朝是30岁,清朝33岁。

常常有人说起一些记载中的“高寿”老人,以此证明古代“没有污染”的农耕社会容易产生高寿。然而,不少所谓“老人”的年岁并不确实,那时缺少当今这样科学、系统的出生证明,人民群众的普遍文化知识水平较低,有些人并不完全搞得清楚自己的生辰年月,到了中老年,有些人因耕作劳苦显得尤为苍老,则容易产生年龄虚高的错觉。

古代人均寿命不如当今是不争的事实。一方面,古代的总体物资供给不及当今丰富,人民生活水平低。白居易写“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两鬓苍苍十指黑”,可想而知,广大普通群众生活不易,殊无可能长寿。而同时唐朝的杜甫,自身生活条件就挺差,“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层茅”,他虽然感叹“人生七十古来稀”,但实打实只活了58年。当然,杜甫自己寿命不算短,他的小儿子早夭,他在战乱后见到的百姓生活更为愁苦,遑论“长寿”。另一方面,古代医疗水平低,早夭者多。即使贵如皇亲贵胄,一旦感染上某种疾病或者受伤,往往也难以救治。像是宋朝的太宗皇帝赵光义,因箭伤终于熬不过去。当然,他好歹也活了58岁。三国时期的孙权长兄孙策,不过26岁,少年英雄、英姿勃发,但面部中箭后,生理上无法承受箭疮,心理上无法接受毁容,很快就一命呜呼,让位于弟。当然,婴儿的死亡率很相当高。宋仁宗生了好几个孩子都保不住,只能传位给堂侄子。

到今天,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条件都处在历史最高水平。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2019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在2019年为77.3岁,孕产妇死亡率17.8/10万,婴儿死亡率5.6‰。

人却越来越少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劳动力市场的新增人口不足。

这其中大概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个方面的原因是,随着教育的普及化和精专化,初次开始劳动的平均年龄不断升高。

另一个方面的原因是,整体而言,晚生晚育甚至不生不育的比例越来越高,出生率不断下降已成为事实和趋势。

苏轼有一首《江城子·密州出猎》,里面说:“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自称“老夫”的东坡先生当时几岁呢?三十几岁不到四十岁。这个年龄,在当时就得说“鬓微霜,又何妨”了。放到今日,去演个十三岁的少年恐怕都不成问题啊。

但在当时,这个年龄确实不算小。苏轼二十岁进京考试便名动京城,二十几岁就“位列仙班”。而当时的少年天才着实不在少数。像是写出“一曲新词酒一杯”的晏殊同学,据说七岁就能写文章,十三四岁就参加了殿试,被赐同进士出身,被任命为秘书正字。

过去是“寒窗十年苦读”,现在何止十年?义务教育就已经九年。其后还有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有人还要去做个博士后流动,流动出来的岁数,古人都已经出将入相了,今人还是职场小白一个。

或正是因此,古人的婚育也早得多得多。

作为皇帝,即位时间可能不能说明其成熟时间,但大婚时间差不多就是其成熟的标志之一。康熙大婚年龄约莫在十一二岁,十二三岁就有了第一个儿子。他爸生他的时候也就十六岁,他还是顺治皇帝的第三个儿子。他们因为都是“儿皇帝”,婚育事或也特别早一点。不过,从其他皇帝看,十几岁成婚,十七八岁有孩子还是比较正常的操作。

对于普通人家,不早早结婚也不行。《晋书·武帝纪》记载:司马炎在泰始九年冬十月诏令, 女子到十七岁,如果父母不将她嫁出去,地方官府就要逼其出嫁。

到了今天,初婚结婚年龄不断退后,而且整体愿意结婚的人也变少了。按照2020年4季度民政统计数,2020年结婚登记比上年下降12.2%,七年连降。

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

关于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以及婚育率持续下降的原因,和对用工市场和养老保险等带来的影响,此处不想赘述。从各种数据看,都能够看出,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等造成的劳动力供给不断下降,和富裕生活条件下生育率的减少趋势,都是不可避免的事实,延迟退休已是必须之举。“十四五”规划也已经明确了这个政策方向。

但是,非常值得注意的是,细则将如何出台。

我觉得应特别注意考虑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尤其是三个群体,一是低收入群体,二是体力劳动,尤其是重体力劳动群体,三是没有长期劳动合约的劳动群体。

从收益的可得性来说,尽管延长退休总体会在养老金发放上秉承“多劳多得”的宗旨,然而,对于收入较高的人群而言,其本身“多劳得多”才会导致养老保险的发放“多得”明显,而低收入人群的缴纳数额本身就比较少,即使缴纳时间有所延长,其“多得”收益也不明显,所谓“多得”与“早得”相比,有一些也都没有什么事实上的吸引力,甚至不及。对于没有长期劳动合约的人群而言,高收入非长期合约人群对于是否延迟退休相对不太在意、亦有非常灵活的选择空间,中低收入人群则多期盼能够将养老金作为一种长期稳定收入加以利用,且并不妨碍他们依然在外“打工”获得收入。因此,他们在时间上的迫切性会更强。

从工作的可得性来说,低收入人群的工作往往是低技能工种,门槛低、竞争激烈,随着劳动人群的年龄增加,其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性可能是降低的,能否在“高龄”继续找到工作是一个问题。体力劳动强度较大的工作,则可能会因劳动者年龄增长而削弱劳动能力,从而在劳动力市场上削弱竞争力。无长期劳动合约者中的中低收入人群,在高龄时,是否还有雇主,也是个问题。

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还说,“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他的意思是,我不老,我还能干呢,可不能让我退休啊。

当然他那时确实还年轻。但像他这样想的人很多。“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故事发生在老将廉颇八十多岁的时候,廉颇虽八十,也压根儿不想退休。

我们当然对他们不想退休只想报国忧民的抱负报以敬佩,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卖炭翁们可能更羡慕“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的退休生活。

这或者也是提出“统筹兼顾”的真意。

后记

当人类活得越来越好、越来越长,工作年限趋向于越来越长,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不过,具体而言,有些人愿意更多的工作,有些人愿意更少的工作,有些人有能力工作得更久,有些人缺乏工作得更久的能力,有些人想要“向天再借五百年”,有些人只想“偷得浮生半日闲”,可能都是制定细则中需要考虑到的。

(作者万喆为经济学家,澎湃新闻特约评论员)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