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站长网 – 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您的位置:首页 >运营 >

欧洲头条丨欧洲的华人医护在抗疫马拉松中煎熬

时间:2021-02-27 12:48:18 | 来源:央视

原标题:欧洲头条丨欧洲的华人医护在抗疫马拉松中煎熬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旗帜晚报》文章《伦敦护士:“我不知道我们还能坚持多久”》△《旗帜晚报》文章《伦敦护士:“我不知道我们还能坚持多久”》

英国《旗帜晚报》不久前采访了伦敦皇家医院护理外科副主任尼古拉卢德金,她负责管理新冠重症监护护理团队,她是这么描述在第二拨疫情中英国护士们的工作压力的:“我们从未见过这么高的死亡率,最严重的一次一个班组手上死了7个病人。病人临死前,护士们会让他们和家属视频通话,作最后告别。但是通话一定时间后,护士就必须挂掉这个电话,把自己的心思转到治疗下一个人身上,我们不能有任何松懈……”

护士们承受的压力太大了,“很多护士会因此离开”,尼古拉卢德金说,“而我说什么、做什么都不能让局面变得更好。"

抗疫马拉松,毫无疑问是英国医护们职业上的至暗时刻。这一群体中的华人医护,又会如何描述这场马拉松呢?

来英国已有15年的护士孙莉莉感叹,中国的疫情控制是有目共睹的,而在英国的疫情中,华人群体也最为自律,自觉做防护,给其他社群做了一个榜样。

另一位曾在武汉上大学,现侨居法国的华人医生纳娜也有一样的感触。去年年初,是她牵挂武汉的朋友,而现在,换成自己被武汉的朋友们牵挂。

真的是很大的180度大转弯,去年1月份是我一直给他们发信息,问他们的情况怎么样,听到同事有感染的,(我)在这边心里就很担心。现在变成基本上都是他们在问我……很羡慕我国内的朋友能够(恢复)正常生活,在法国我们还没有恢复正常,还是在一个和新冠共存的状态当中。

真的是很大的180度大转弯,去年1月份是我一直给他们发信息,问他们的情况怎么样,听到同事有感染的,(我)在这边心里就很担心。现在变成基本上都是他们在问我……很羡慕我国内的朋友能够(恢复)正常生活,在法国我们还没有恢复正常,还是在一个和新冠共存的状态当中。

他们抗疫,是冲刺跑的强度

孙莉莉是英国肯特郡一家社区医院急诊病房的护士。

现在我已经到了我工作的医院,大家看远处那个红色的就是我工作的地方,急症室。

医疗器械还是出现了短缺,比如给病人插导尿管或者是手术里都要用到无菌手套,我们医院里就出现了严重的短缺。

简直是忙得手够不到脚,脑子都是懵的,又忙又乱。那段时间(去年12月)以来每天上班脑子里呈现一片景象就像电影《珍珠港》,很多士兵受伤送到被救助的地方,医生都很无助惊慌无奈,这么多人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下手,不知道应该怎么办。

(第二拨疫情)的致死率虽然没有很高,但是死亡的人数确实很大,因为这么多人感染,肯定会有很多人去世,病人去世用的裹尸单消耗速度相当快,这样你就可以知道死了多少人。

现在我已经到了我工作的医院,大家看远处那个红色的就是我工作的地方,急症室。

医疗器械还是出现了短缺,比如给病人插导尿管或者是手术里都要用到无菌手套,我们医院里就出现了严重的短缺。

简直是忙得手够不到脚,脑子都是懵的,又忙又乱。那段时间(去年12月)以来每天上班脑子里呈现一片景象就像电影《珍珠港》,很多士兵受伤送到被救助的地方,医生都很无助惊慌无奈,这么多人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下手,不知道应该怎么办。

(第二拨疫情)的致死率虽然没有很高,但是死亡的人数确实很大,因为这么多人感染,肯定会有很多人去世,病人去世用的裹尸单消耗速度相当快,这样你就可以知道死了多少人。

时至今日,伦敦一些重点医院仍然承受着一周内同时诊治上千个新冠病人的压力。根据英国《旗帜晚报》1月的报道,伦敦皇家医院作为一家只有44张重症监护病床的医院,收治了126名重症病人。

他们抗疫,是马拉松的长度

另一位侨居英国的护士赵晓芸,她工作的医院正是英国最早收治新冠病人的医院之一。她的很多同事从去年3月就一直在不停地工作,一场冲刺跑活生生跑成了马拉松。她已有不少同事或因感染新冠,或因创伤后压力而倒下。

周围都有同事感染,虽然开始打疫苗,但自从疫情暴发以来,都有断断续续轮流隔离或者感染的,有些同事的家属去世或者感染,但是因为隔离政策,也没有办法回家探望。

(家人)担心是肯定担心的了,那他们也理解,但是这是我的工作没有办法,工作总归要面对病毒,而且我不去上班,就意味着更少的人去工作,去照顾病人,所以就尽量保护好自己。

周围都有同事感染,虽然开始打疫苗,但自从疫情暴发以来,都有断断续续轮流隔离或者感染的,有些同事的家属去世或者感染,但是因为隔离政策,也没有办法回家探望。

(家人)担心是肯定担心的了,那他们也理解,但是这是我的工作没有办法,工作总归要面对病毒,而且我不去上班,就意味着更少的人去工作,去照顾病人,所以就尽量保护好自己。

肯特郡护士孙莉莉讲述了自己朋友的遭遇,孩子从学校把病毒带回了家,导致一家四口都被感染。

我有一个朋友,孩子从初中班里把病毒带回来,结果一家四口感染,最重的是爸爸,我亲眼所见。爸爸严重到在家里都呼吸困难,(在家)待了好几天,社区医院电话又打不通,打111(重症急救)又不建议她去医院。

因为(在英国)得新冠要住院的话,111(重症急救)要一定重症程度才能去。后来他的血氧饱和度已经非常低了,最后这个爸爸(被送进重症)住了将近半个月。这是我认识的一个人,一个缩影。

我有一个朋友,孩子从初中班里把病毒带回来,结果一家四口感染,最重的是爸爸,我亲眼所见。爸爸严重到在家里都呼吸困难,(在家)待了好几天,社区医院电话又打不通,打111(重症急救)又不建议她去医院。

因为(在英国)得新冠要住院的话,111(重症急救)要一定重症程度才能去。后来他的血氧饱和度已经非常低了,最后这个爸爸(被送进重症)住了将近半个月。这是我认识的一个人,一个缩影。

因为人手实在不够,退休的同事、医学生都被召来参加抗疫。根据英国医学会1月发表的文章援引数据显示,在英国医疗系统中只有20%的护士是非白人族裔,但在抗疫中死去的护士有64%是非白人族裔。倒在英国抗疫一线的最大人群是外来移民。

△因感染新冠病毒去世的医护人员(图片来源:每日邮报)

反封城集会伤了医护们的心

英国政府今年1月宣布又一次封城的决定,即所谓“关掉水龙头”,对所有医护都是一种解脱。

△1月5日是英国政府宣布封城的日子,而此时每日确诊人数几乎已攀至峰顶△1月5日是英国政府宣布封城的日子,而此时每日确诊人数几乎已攀至峰顶

但民众对此并不买账,反封城的示威游行时不时爆发。最著名的一起就是2020年12月31日跨年夜当晚,英国圣托马斯医院门前的示威事件。

跨年夜当晚,在伦敦圣托马斯医院治疗新冠病人的病房外突然出现数百名示威者,他们既没有戴口罩也没有遵守社交距离,反而高举“新冠是个骗局”的牌子。这一场景被一位刚下夜班的医生拍摄下来,在社交媒体上引起热议。要知道这一天英国的新冠确诊病例约为5万例。至今医护们说起这起事件,无不伤心。

△当天下晚班的医护在社交网站上控诉在圣托马斯医院外大闹的人群△当天下晚班的医护在社交网站上控诉在圣托马斯医院外大闹的人群

护士孙莉莉:

我觉得很气愤,因为我们在这么努力地给新冠病人抢救和医治,但有些年轻人根本不把这些当一回事,真的是非常自我和自私。如果他们有亲戚朋友住院,肯定会得知现在医院是超负荷运转,非常紧张,医疗资源、人力资源紧张。这种行为对死于新冠的人和医护人员都是不公平的,极端不负责任。

护士赵晓芸:

其他同事都觉得不可思议,医院里还有这么多病人,医院里都住不下了,可是还有人不相信(疫情的真实性)。还有一些我先生告诉他同事的朋友也是全家感染,老夫妻痊愈后从重症监护室,觉得自己有抗体了,自己就没问题了,还是不相信,还是不戴口罩。

护士孙莉莉:

我觉得很气愤,因为我们在这么努力地给新冠病人抢救和医治,但有些年轻人根本不把这些当一回事,真的是非常自我和自私。如果他们有亲戚朋友住院,肯定会得知现在医院是超负荷运转,非常紧张,医疗资源、人力资源紧张。这种行为对死于新冠的人和医护人员都是不公平的,极端不负责任。

护士赵晓芸:

其他同事都觉得不可思议,医院里还有这么多病人,医院里都住不下了,可是还有人不相信(疫情的真实性)。还有一些我先生告诉他同事的朋友也是全家感染,老夫妻痊愈后从重症监护室,觉得自己有抗体了,自己就没问题了,还是不相信,还是不戴口罩。

疫苗之后还要再熬过一段艰难时刻

拯救英国于第二拨疫情中的最大希望就是疫苗。作为医护,孙莉莉被列入优先接种的人群。但就算更广泛人群都接种了疫苗,英国医护们肩上的压力还得再扛好几个月。因为病人从呼吸机上下来,也还需要几个月的重症护理。

在新的一年里,这些在欧洲奋战的华人医护们最大的愿望,无一不是希望二次疫情早日过去,三次疫情不会再来,大家都能平平安安,国内的父母少些牵挂。他们希望能早日回家,早日回国看望亲人。

监制丨姜秋镝

记者丨王璇 慕兰亭 江华 陈明磊

编辑丨张冰 王瑶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