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访谈 >

这些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三明治”,它是旅行者的最佳拍档

时间:2021-08-08 09:48:38 | 来源:澎湃新闻

原标题:这些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三明治”,它是旅行者的最佳拍档

三明治,看似平淡无奇的食物,其实早已经走过4个世纪。看它的创始国英国,从最早的面包夹冷肉到上流社会的精致茶点;看世界,约旦的“沙威玛”、以色列的“皮塔饼”、西班牙的“Bodicallo”,越南的“Banh Mi”……每个国家都有属于它自己的三明治。它以独特的魅力和味道,征服了世间许许多多的人。

简单的火腿生菜三明治就是一顿午餐 本文图均为 安安 摄简单的火腿生菜三明治就是一顿午餐 本文图均为 安安 摄

17世纪,英国的约翰·蒙塔古伯爵在牌桌上发明三明治后,它也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史。如今最为传统的英式三明治仍旧中规中矩:面包上抹上有盐黄油,夹上切得极薄的黄瓜片,就是传统小食黄瓜三明治;在面包里面加上煎得外焦里嫩的鸡胸肉和生菜叶,便是鸡肉三明治;如果两片面包中间夹入烤得半熟的牛排,再搭配第戎芥末酱一起食用,则是大名鼎鼎的“庄家三明治”(Bookmaker Sandwich),颇有几分致蒙塔古伯爵的意思。

这三种口味的三明治味道不错,但也不会好吃得令人印象深刻,毕竟它走的是廉价、便捷的快餐路线。而让人念念不忘的三明治,要属旅行时吃到的那一口惊艳。

2008年8月,我来了一段越南之旅。在从南宁开往河内的大巴上,我遇到了一位国内来越南出差的大叔,闲来无事,我俩就闲聊了起来。当他得知我是来这里旅行的,惊讶得张大了嘴:“这里有啥可玩的?连好吃的都没有。”随手又指了指头顶上的行李架,一箱方便面即将成为他在越南一个月的口粮。

但是当我抵达胡志明市后,我多想告诉那位大叔,越南遍地美食,只看你是不是抱着开放的心态去尝试。在这12天的旅行中,我吃过许多次越南河粉、春卷和米卷。但是如果说吃的次数最多的,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估计越南三明治会登上冠军榜。它甚至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全球十大街头美食之一,它的英文名“Banh Mi”也于2011年被收录进了牛津英文词典。

8月的越南南部气候湿热,那些河粉店也“退居”到了室内,在街头更常见的就是推着小车的商贩,她们通常为中年女性。除了车后座的透明玻璃箱中叠满了面包外,讲究的,还会在摊子旁放上一个小烤炉,有食客来买三明治的时候,她们就会把肉和面包放在炉子上稍微加热一下,再把各种食材塞进面包,最后用油纸包好,放进塑料袋中递给客人。

自诩一直不太喜欢面食的我,在南越期间,却把这种简单却美味的食物无数次作为早午餐、晚餐,甚至夜宵来食用;或者当我坐着火车或者大巴前往下一个目的地的时候,也不忘买上一两个带上车,它们简直就是独自旅行的最佳伴侣。

越南三明治BanhMi

店家会熟练地先把面包对半切开,在一侧涂抹酱料,先是蛋黄酱打底,随后再加上一层厚厚的猪肝泥。接着放进新鲜出炉的肉,选择哪种类型全凭食客个人喜好,可以选择大排、叉烧、脆肉、鸡肉等。

最后,就是添加各类蔬菜,为了让三明治的口感更加丰富,店家会先放上切得细细的胡萝卜、再放上腌好的白萝卜等泡菜,然后就是香菜末、黄瓜条、洋葱碎、辣椒圈,最后再辅以生菜。

从小贩手中接过Banh Mi,颇有仪式感地打开油纸,眼看着那块外面香脆金黄里面鲜嫩多汁的猪五花,还在滋滋作响,再加上脆爽的泡菜,又混合着零星的红辣椒和醇厚的猪肝酱,诱人的粉色汁液早已浸润在了面包的内壁。咬上一口,食材就岌岌可危地往下坠落。

毫不夸张地说,这种繁复的美味每次都会让我瞬间忘掉任何烦恼,不想刷手机,也不想说话,那一刻只想独自享受这片刻不被打扰的欢愉。

随着我的旅行越走越远,我发现很多国家都有着类似三明治的食物,虽然名字各不相同,但食材组成却很类似。其实人类的饮食结构本来就相当类似——基本都以碳水、蔬菜和肉类为主。

当年我在中东旅行的时候,约旦是我的第一站。到达首都安曼后,我把行李放在旅馆,摸着饿瘪了的肚子,迫不及待走到街上寻找美食。刚来到街边,就被马路对面的一个露天小破饭馆吸引了注意力:根据我多年的“吃货”经验,如果一个地方挤满了本地食客,那无疑说明这个地方肯定正宗又美味。

我凑过去一看,原来大家都在排队购买“沙威玛”:店家用电刀沿着圆柱形的外观片下羊肉或者鸡肉小片,随后再拿出一张新鲜热乎的大饼,把烤肉、蔬菜沙拉平铺在饼上,刷上一勺酸奶作为酱料,一个有荤有素营养均衡的街头三明治就做好了。

“沙威玛”卷起来方便边走边吃

咬上一口,除了羊肉的鲜嫩多汁外,更是可以感受到它浓郁的香料气息。也难怪,早就有学者说过这样的话:一切都从香料开始,当时世界香料中心在印度喀拉拉邦的卡利卡城。在这里,香料被贩卖给了穆斯林商人,随后香料便在中东菜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了。

把这些食材塞进皮塔饼,便是皮塔三明治。

跨过约旦河,便到达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地区。在地中海小城阿卡,我误打误撞地吃到了纯素豪华版皮塔饼:打开柔软蓬松的皮塔饼,往里面塞入刚刚炸好的“法拉费”,(混合了鹰嘴豆、蔬菜和香料制成的炸丸子)再舀上一勺鹰嘴豆泥,趁着皮塔饼还没有被撑爆之前,再见缝插针的塞进黄瓜丝、番茄块、欧芹碎。咬上一口,蔬菜清香、丸子香脆、酱汁醇厚。

除了中东的卷饼类三明治,我还在西班牙吃过名为“Bocadillo”的三明治。

在西班牙旅行,真的很难忽视它的存在,就这么大剌剌的出现在咖啡、酒吧的橱窗里,堆砌的如一座小山般壮观。似乎那两片毫不起眼的法棍里可以无限加入能想到的任何食材。事实上,随性随心的西班牙人民也是这么做的,通常可供选择的食材组合有炸猪排洋葱、鱿鱼蛋黄酱、金枪鱼油橄榄、香肠薯条和土豆洋葱蛋饼……

西班牙三明治怎能少得了火腿?

我经常看着墙上的菜单,陷入选择障碍的困境。每个都想品尝,但可惜自己的肚子又不够大。话虽这么说,但我竟然斗胆点过它的“奢靡版”——Bocadillo Kike,这款三明治由西班牙火腿、猪排、薯条、煎蛋、洋葱和蛋黄酱组成。听着如此“硬核”的组合,却仅仅是一个西班牙人的午餐而已,他们吃时还要再配上一杯红酒或者啤酒。经常到处吹嘘自己是“大胃王”的我,也在它面前败下阵来,再空虚寂寞的肠胃和灵魂,被这样的三明治一撑,也会马上得到十足抚慰吧?

最近三年中,我都旅居在澳大利亚墨尔本,2019年更是开着小货车完成了环澳的“壮举”。我发现澳洲人民对三明治也有着浓厚的感情,不管是午餐还是晚饭甚至下午茶,他们随时都可以吃下一个三明治。但同时,澳洲又是一个移民国家,它擅长从各个国家的移民文化中吸取其精髓,再转化为自己所独有的东西。

我们开车路过布里斯班北部罗克汉普顿小镇的时候,幸运地赶上了本地的“骑公牛”比赛。那是个周五晚上,小镇的人们倾巢出动,早早就排在场馆外面等待入场。除了比赛,我更关注晚上吃什么。

好不容易挪进了体育馆,发现提供的餐食相当简单:三明治、热狗、炸薯条和各类酒精饮料。我叹了口气。随着人流的前进,我也瞥到了后厨,几个壮实的花臂大汉正在热火朝天地忙碌着:有的用长柄勺翻动着锅里的棕红色肉酱,有的用菜刀利索地切着一块大肉,还有的在不停地翻炒着洋葱丝,看着如此邪恶的场面,我不由自主地咽了一下口水。

猪肩肉三明治

等轮到我的时候,恰逢大汉把刚刚切好的猪肩肉从后厨端了出来。我脱口而出已经准备许久的“台词”:“一个猪肩肉三明治、加大,双份辣。再要一份小号薯条和一杯本地精酿啤酒。”

把食物拿到手上的一刻,我就知道所有的等待都是值得的。那猪肩肉已经小火炖得极其软烂,同时又吸足了酱汁的精华,充满小麦清香的面包柔软蓬松,恰到好处地中和了猪肉的浓烈和醇厚,炒得几近透明的洋葱丝夹杂其中,咬一口,柔软、细腻,又不失嚼劲。

边吃边看骑公牛,感受澳洲“硬汉文化”。

就这样,麦芽清香的啤酒和脂膏肉香混杂的三明治,伴我度过了一个简单粗犷又随意的小镇夜晚。

由于新冠疫情,很久没有“长途奔波”的我,自然也是很久没有品尝到三明治这种便利的美食了。不过我知道,它永远是“在路上”的孤身旅人们的最好搭档,因为只有它,才可以抚慰我们那永不安分的心灵和向往自由的灵魂。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