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访谈 >

中年好友林语堂

时间:2021-07-19 18:47:46 | 来源:澎湃新闻

原标题:中年好友林语堂

原创 水姐 秦朔朋友圈

· 这是第4018篇原创首发文章 字数 4k+ ·

· 水姐 | 文 关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

从去年11月开始写苏东坡,很多读者就让我推荐相关书单,看了那么多,写了那么多,我还是觉得这四本最可爱——

林语堂:《苏东坡传》;

张炜:《斑斓志》;

衣若芬:《陪你去看苏东坡》;

比尔·波特:《一念桃花源》。

我自己读的第一本是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我觉得,不仅苏东坡是中年好友,林语堂本身也是中年好友。

名人写名人,总是会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悟所融等等都投射到被写者身上。

你们知道吗?以前中文的词汇里是没有“幽默”一词的。1924年5月至6月间,是林语堂首次将英文里的Humor音译成“幽默”,然后写了很多篇文章,把这个概念不断阐释、加固、加深的,比如《征译散文并提倡“幽默”》《幽默杂话》《论幽默》等等。

所以,幽默到底是什么呢?

在他那里,是宽容、同情、超脱,是人生彻悟之后的会心一笑;是消解人生苦痛的方法;是一种从容不迫的达观态度;是人类心灵舒展的花朵,是心灵的放纵或放纵的心灵。

他用幽默的人生观来解读苏东坡。那个旷达、快活的苏东坡,我相信有一部分也是林语堂修饰起来的,因为寄托和折射了自己的理想人生境界和精神世界。

幽默本身,就是中年良药。苏东坡和林语堂可能都会认为,一时的得失,都不是什么大事,生活无时不能快活。

1947年,他52岁的时候,写了《苏东坡传》,实际上,他花了一二十年研究才写下的,是他本人最珍爱的作品。某种程度上来说,从他29岁提出“幽默”之后,苏东坡就是他这个概念的最好的承载者。

苏东坡在他笔下是个彭于晏一样的大帅哥,是个快活的天才(《苏东坡传》英文名是The Gay Genius)。实际上,在幽默人生观的滤镜之下,苏东坡更加浪漫和快乐——

在海南儋州,他饿到没有东西吃,就用阳光止饿法;没有纸笔,就在岩石上画画;没有好墨就自己制作,还差点把房子都烧了,没事啊,自己动手做事情很快乐啊。在林语堂的笔下,苏东坡比陶渊明更为潇洒幽默,他永远怀有赤子之心,怎么都能重新开始,好好活下去,仿佛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

林语堂跟苏东坡像在哪里呢?

他们青年时期,笔锋都是犀利讽刺的,但到了中年以后,就变得理性中和、甚至幽默诙谐了。

正如林语堂所评价的,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从礼部尚书一路被贬至海南儋州做三年不发俸禄的“琼州别驾”,但他的人性愈发趋于温和厚道,而不是变得尖酸刻薄。

实际上,在被贬黄州时,在地里的劳作和自己做饭,就让苏东坡彻底变了。他的紧张和愤怒突然消失了,他的行文风格也从讽刺尖锐变得平和理性,他甚至开始自黑自嘲了。

林语堂也是啊,青壮年时期,他和周家兄弟(鲁迅、周作人)都是《语丝》上的主要写手,文笔犀利,是个热血青年。1925年,他的血气方刚和捍泼放恣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那时的他不仅参加游行队伍,还拿起石块、竹竿和警察搏斗。

大家都知道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其实三一八惨案之后,第一个写的人是林语堂,即他的《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那时候的他,浮躁凌厉、勇猛无畏。

但到了不惑的年纪前后,他忽然变成了一个提倡幽默闲适、崇尚性灵的人。当时他主编的杂志《人间世》《宇宙风》,就体现了这种转变。

为什么变了?苏东坡是遭遇了生死劫和“文字狱”。其实林语堂也差不多,他上了被军阀通缉的名单。不过林语堂并没有什么太大的真实挫折,他只是觉得现实过于黑暗,也不是他能改变的。另一方面,林语堂的经济状况太好了,他真的太有资格幽默闲适、修身养性了。

怎么说呢?靠文字吃饭,他太能赚了。

《人间世》每月报酬500元,《宇宙风》不下一千元,由于他中英文全会,通常一稿两投,互不干涉,所以写一篇文章,赚两份钱。以上种种累加,据说他每月可以收入4万,年收入50万。要知道那时候,普通工人每月8~10元左右,编辑大概80~100元。这样的收入,简直是富豪级别的作家。据说鲁迅大概只有700元每月。

张爱玲在《私语》里写年少的她对未来的理想生活的憧憬:“……在前进的一方面,我有海阔天空的计划,中学毕业后到英国去读大学,有一个时期我想学画卡通影片,尽量把中国画的作风介绍到美国去,我要比林语堂还出风头,我要穿最别致的衣服,周游世界,在上海有自己的房子,过一种干脆利落的生活。”

林语堂这么赚,自然搬进了上海的花园洋房,忆定盘路43号。有个专门的书房叫“有不为斋”,有专门的梁启超题词叫“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第二点,苏东坡和林语堂,他们都是儒释道的融合者。

按照林语堂的说法,苏东坡喜欢瑜伽(存争议)、养生、练道家式的养生诀;爱家爱做饭爱百姓能抗洪抗疫爱发明创造积极入世;也爱佛学,还和王朝云一起修佛;但他能放得下官瘾,放得下神仙瘾,放得下极乐世界,他是真的洒脱,只用上儒释道的最利人心的部分。

而林语堂呢?他是道家信徒,平常不喜欢参加社会活动,就喜欢看书习文,冥思遐想。追求禅境,希望内心宁静、平和、稳定,还用儒家积极入世和西方现代文化补充道家不足。有意思吧!儒释道之外多了现代化精神!现代化精神,大概就是更好地、自由独立地做个人。所以他认为,“一个人不必逃避人类社会和人生,也能保存原有快乐本性。”“城中隐士实是最伟大的隐士”。

儒释道结合现代性,更容易让隐居求志变得可能?我发现,这个话题也挺有意思的。

再说第三点,苏东坡爱美食,林语堂也是。

林语堂说,“我生来便是一个伊壁鸠鲁派的信徒(享乐主义者),吃好味道的东西最能给我无上的快乐。”在他的花园洋房里,自备厨师,但家里人个个都是美食家,最神奇的是他夫人廖翠凤和三女儿林相如还是国际知名美食家,她们编写的《中国烹饪秘诀》,获得1960年法兰克福德国烹饪协会奖状。1969年,廖翠凤与林相如在美国又出版了一本《中国食谱》,影响也非常大。

据说,林语堂胃口极好,说自己除了橡皮外能够消化一切东西。他还经常在晚上睡觉前进餐,否则就睡不着觉,有时一次吃5个鸡蛋,还加上饼干。最可恨的是,就这样还不发胖!

他说中国人是地球上唯一一种无所不吃的动物,这是国民性的骄傲。他在《生活的艺术》中说,在对待美食上,中国人和法国人最相近。对饮食的细密和艺术化,标志着人的思维和心性的细致和艺术化。

饮食中最能体现亲人之间的爱。就像苏东坡的家人个个都很好,连乳母都好,林语堂的家人们也很好。怪不得,林语堂会说那句我们几乎人人都知道的话:“人生幸福,无非四件事,一是睡在自家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饭菜;三是听爱人讲情话,四是跟孩子做游戏。”

第四点,苏东坡和林语堂都是发明家,对,他们是文人,却喜欢当工程师做发明家。

苏东坡被贬谪到惠州后,帮当地稻农造了一种名叫“秧马”的插秧机,农民坐在“秧马”上插秧,用脚移动,可减轻劳动强度,“秧马”推广后,农人称他为“农具制造师”。

而林语堂更神奇,我们现在的智能手机系统里的输入法还有他发明的影子呢!

怎么说?据说他曾发明了“明快中文打字机”。我们现在用的苹果iOS,谷歌Andriod,微软Windows系统手机键盘,一半是明快中文打字机版样,一半是在此基础上更新的。

林语堂曾长期住在美国,精通中英文,两种语言都像母语一样,经过数十年研究,他成功发明“上下形检字法”。每分钟最快能打50个字。

林语堂不像苏东坡那样宦海沉浮、坎坷不平,他的生活基本上一帆风顺,《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在西方世界大受欢迎,曾位列美国“二十世纪智慧人物”之一。

但因为要发明以上那个打字机,差点让自己倾家荡产。为了发明,他卖房子,借债。为了理想,就是可以这么任性。颇有企业家精神。

他可能是继孔子之后,使西方人佩服的中国的第一位文化人。他真的赚了很多钱,不过据说不善理财,在版税方面被赛珍珠所骗。但他也觉得没什么,反正跟苏东坡一样,天底下没什么好人坏人之分,只有无趣人有趣人之分吧。

另外,他还发明过“自来牙刷”,这玩意儿还能自己挤牙膏。

这也是个人间宝藏啊。他们的境界也像,所以,林语堂写的苏东坡,感觉半本就在写自己。

相似点实在太多了。再说一个吧,他们对待老婆的态度也像,某种程度上,他们在老婆面前就像孩子一样。

苏东坡在密州(大抵为现在的山东诸城)时,他们夫妻一起过苦日子。他在为新的税负愤怒的时候,孩子们缠着他,他瞬时觉得“孩子们真傻。”妻子说,“你才傻呢,闷坐了一整天了。我给你去弄点儿酒喝。”

这件事让苏东坡觉得自己很丢脸,也觉得很欢喜。觉得自己的妻子是个贤妻。男人要的是偶尔的任性,能偷笑的那种幸福感。

林语堂呢,在《八十自叙》里,他说自己对妻子极其忠诚,是因为妻子允许他在床上抽烟。并认为这就是完美婚姻的样子。好像男人感谢的女人、记忆深刻的那个部分,从来不是女人为他做了多少事,而是任凭他们像孩子那样任性着来。

还有,他们都认为,人若不能控制身心,便不能控制灵魂。延长年老展青春的第一条规矩,是避免一切情绪上的烦扰。

林语堂是一个不可复制的稀缺人物。在那个时代,他从小接受的教育是纯西式的,英语环境基本上是母语环境,教会学校是不准接触中国文化的。所以在后来的发展上,他不像那些私塾和传统教育出来的人那样全盘否定传统文化,而是非常欣赏中国文化。

他自己总结过他童年的三大影响力:第一,是山景;第二,父亲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理想主义者;第三,亲情似海的基督教家庭环境。

山景是什么意思呢?林语堂还将其总结为“高地的人生观”。

林语堂曾说,对他影响最深的,是故乡西溪的山水。“假如你在高山里生长,你会用高山来衡量一切,你看到一栋摩天楼,就在心里拿它和你以前见过的山峰来比高,当然摩天楼就显得荒谬、渺小了”。

他父亲让他接受了很好的教育。他从小的西式教育反而让他更加珍视中国文化。1937年,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里写着对中国文化的欣赏,比如优雅举止、简朴生活、泰然天性、和谐心灵。他喜欢苏东坡、陶渊明、白居易、李笠翁、袁中郎、金圣叹等等。

同样在《生活的艺术》中,他说:纵令这尘世是一个黑暗的地牢,但我们总得尽力使生活美满。

他总在提新感受和新概念,比如“半半哲学”体现了他中年人生观的转变。他年轻时信奉头角峥嵘的极端哲学,到中年就转型成了近情、中庸的半半哲学。他觉得一半有名,一半无名;懒惰中带用功,用功中偷懒;经济宽裕适度,不穷不富,精神才最快乐。

这也贯彻在他的结婚观里,“结婚生活不是完全沐在蜜浴里的,一半也是米做的”。又比如书房要七分整洁,三分凌乱。

中年的他,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也从猛烈批判到了建设性重构;文学上也变了,从推崇政治阶级,到美学和自由。

林语堂的命是真的不错,他的晚年生活是那么理想,倚阑干临水观鱼,风花雪月,赢得工夫,好炷些香,说些话,读些书的生活。有一天,他觉得生活少了点灵气,才想到是不是少养了一只仙鹤。他说,“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是住在花园洋房里”,他不喜欢公寓,他喜欢带着泥土味的自然生活。

于是,植树种花,赏荷观月,建池养鹤,吟诗作对。中年好友林语堂,那是中年真正美满的模样啊。

他在东西方文化里自由穿梭,发掘西方文化的优美荣华,东方文化的灵气生机。他的英文,别人翻译成中文不好看,他的中文,别人翻译成英文也不好。世间第一等,人间稀罕物啊。

他说,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

作者:秦朔朋友圈创始主编。个人同名微信公众号:水姐(id:shuijie00000)。

参考文献:

1、陈子钰:《论周作人林语堂散文的中年意趣》,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王曙光:《论林语堂的中年写作》,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3、刘彭媛:《林语堂:幽默艺术与快乐人生》,三联生活周刊。

4、钱锁桥:《林语堂与摩登上海:以“交友”为中心》文汇报2019年5月31日。

5、钱锁桥:《林语堂:生活达人四海为家》

6、罗秉利:《走近林语堂》新华书目报2020年12月24日。

「 图片 | 视觉中国 」

开白名单:duanyu_H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内容合作、投稿交流:[email protected]

原标题:《中年好友林语堂》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