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访谈 >

塑造城市文化新名片成趋势:为什么商业中心愈发偏爱民族文化风格?

时间:2021-06-15 16:47:03 | 来源:界面新闻

原标题:塑造城市文化新名片成趋势:为什么商业中心愈发偏爱民族文化风格?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地标既可以是高耸入云的天际线建筑,也可以是适合漫步、贴近大地的都市文化建筑群。

每座城市,都有各自特色鲜明的文化根脉。随着城市更新,有些不断强化体验、场景、社交、内容的商业项目也深深根植于在地文化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正逐渐成为城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特别是那些有“颜值”又有内涵的商业中心既能凭借其强大“内核”引流圈粉无数,又能依托“商业”属性创造更多价值,甚至成为城市现象级“网红地标”。

本期,我们将在城市商业存量、同质化现象日益显现,消费者追求个性化的大背景下,探寻那些有颜值又有内涵的商业中心是如何“一跃成为”城市“新地标”的?

1、“粗放型”利用已过时

对文化理解与运用进入“精细化”时代

作为新一代主力消费人群,是商业项目不可忽视的群体,他们身上拥有一种明显的时代特征,是对传统文化的接纳具有强烈认同感,并拥有着强大的“文化自信”。

随着这种文化自信的回归,为了契合消费者情感,越来越多新商业加大探索“本土文化”元素,创造更多可能性。

对于商业中心来说,对民族文化、城市文化的挖掘与运用是打破同质、突显差异的必然途径。但同时,简单、“粗放型”的利用已经过时,越发细致、深层次挖掘,时代科技的创意加持,让文化与商业融为一体。

例如,成为长沙文化商业标杆的长沙文和友,就通过深度打造当地文化生活场景“出圈”的。

第一层面--场景的氛围营造

对于汲取出各种灵感的文化源泉,在运用时最容易想到的就是第一印象的商业“面貌”。包括建筑的外立面、内部空间的风格选择和设计、广场和中庭等公共空间的场景营造、商业配套服务设施的打造加持。

第二层面--品牌业态的融合

从招商业态融入在地文化,不仅限于招商一些民族、民俗的品牌,同时要通过店面门头、内部装修、货架、货品陈列等方式将品牌店面场景融入文化氛围中。

第三层面--运营活动的加持

为了更进一步的加强氛围,还可以从宣传形式、日常运营上融入,例如广告物料、大型广告、线上线下等宣传方式,通过画面风格、文案内容、线下活动场景、服装服饰、运营物料等方面为消费者带来沉浸内容体验。

2、城市“现象级”文化商业案例解读

那么,那些经典的城市“现象级”文化商业项目,又为城市带来了什么改变呢?

上海新天地:城市商业街中的文化“起搏器”

说起代表上海文化的商业项目,上海新天地商圈是一个经典的案例。上海新天地位于太仓路181弄,它是以上海独特的石库门建筑旧区为基础改造成的集餐饮、商业、娱乐、文化的休闲步行街。

石库门旧里是近代以来最典型的上海居民建筑。现如今,它不仅是上海城市的符号和文化品牌,还成为上海城市文化和精神的代表。

在整体规划上,北部地块保留上海独特的石库门建筑,南部地块则以反映时代特征的新建筑为主,由一条步行街串起南、北两个地块。

有机的组合与错落有致地巧妙形成了一首上海昨天、明天、今天的“交响乐”,让海内外游客品味独特的文化。

在业态品牌上,融合现代时尚生活方式,同时赋予时尚休闲功能。

在商业氛围体现上,也体现出上海的“小资”情调,音乐餐厅、歌舞餐厅、酒吧餐厅、精品店、面包房、西餐咖啡厅、艺术画廊、文创类商店,小型博物馆等等各式各样的惊喜不期而遇。

以中西融合、新旧结合为基调,将上海传统的石库门里弄与充满现代感的新建筑融为一体,同时各种文化休闲娱乐和时尚商业设施的加持,让这里的城市文脉肌理十分清晰,魅力四射,也是品味独特上海文化的热门游玩之地。

成都远洋太古里:街区式城市文化商业综合体

相比于上海新天地的城市文化商业街的定位,成都远洋太古里更像是一个进阶版2.0--街区式城市文化商业综合体。

作为国内标杆性的文化商业项目,将在地文化与商业基因融合,通过广场和庭院空间进一步形成缩放的格局。开放式、阶梯式庭院,结合垂直交通规划,与古建筑产生视觉关联,层层退台,引进更多阳光。

快里:由三条精彩纷呈的购物街贯通东西两个聚集人潮的广场,体现国际大都会的时尚脉动;

慢里:是围绕大慈寺精心打造的慢生活里巷,为休闲生活、热爱美食的成都人量身定制。

保留了东西糠市街、和尚街、笔贴式街、马家巷玉成街、华里等历史街道并围绕着大慈寺,对其文化进行保护和更新。这个区域,主要通过围绕文化历史所营造的场景感吸引消费者前来。

而新建筑区域也在探索传统在当下时代的转化。坡屋顶和深出檐是建筑的一大特色,造型轻盈简洁,时尚养眼。

将新商业与历史街区融合,延续空间记忆,在整体规划上成为地标和纽带,新旧有别,融入故事并赋予演绎。

在品牌业态组合上,形成了复合的功能业态。这里有约300个品牌,以零售业态为主,占比约为66%,餐饮占比约为20%,生活休闲娱乐约占10%。

品类细分则包括:精品名品、生活方式、 For Lady、 For Man、潮流时尚、中国设计师品牌、集合店&买手店、鞋履、箱包配饰、 妆品护肤、 运动、美食。

长沙超级文和友、秦淮戏院里,“在地文化”的沉浸场景构建

相比于开放性的商业街区,盒子里的购物中心对于文化场景的营造和构建,同样可以颠覆人们的想象。

长沙超级文和友

从外部看海信广场,谁都不会想到超级文和友的“魔幻市井”藏身其中。无论从建筑上的装饰,还是陈设都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突。

跨越7个楼层,完全复制7、80年代前后建筑风貌与生活场景,让超级文和友不像一个餐厅,更像一个怀旧“主题公园”,置身于这里,仿佛回到了7、80年代的长沙。

数十围圆桌圆凳、人声鼎沸的大排档,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长沙标志性的街景将00后到50后的消费者都裹挟其中。

秦淮·戏院里

秦淮·戏院里,灵感来自于明朝的著名画作《上元灯彩图》,它以元宵节灯会为背景,描绘了金陵城夫子庙一带的繁荣景象,用空间场景将人们拉回到千百年前。

在空间场景层面,以“竹、灯山、锦鲤”等在地文化为依托,结合诸多国潮元素设计,打造的文化主题街区,强调了传统文化要素与时下年轻人精神与消费诉求的结合。

作为国内首个沉浸式文商旅综合体,主题景观、演艺内容、商户业态等有机融合在一起,时不时还有货郎扮相的演员,在街边与顾客互动,共同搭建具有强烈穿越感的奇幻大戏,为顾客带来了身临其境的奇幻体验。

本地文化主题街让B1层冷区“重生”

随着“沉浸式体验”概念提出,各大主题商业项目的不断涌现,频频走入人们的视野,但大批量、同质化的产品让主题商业的新鲜感大打折扣。而伴随着国内兴起的一波本地文化主题街区热潮,似乎让主题街区又焕发新生。

和平菓局

胡同是北京这个城市独有的风貌,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更替,“京味”已经随着翻新钢筋和混凝土的高楼大厦一去不复返。

王府井百货大楼里出现了一座“老北京城”,还原了最朴实无华的老北京市井生活。

除了胡同以外,仿造的邮局、火车站、各式各样的童年玩具,既有老北京的气息,也有很多80/90后的童年记忆,更有着北京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和气息。

往东边走便是休息用餐的和平小吃街,北京的特色小吃陈列一排,销售员们身着上世纪的服装,木桌木椅、木盘木碗颇有年代气息。

北面是三家富有年代气息的老店,邮戳、古玩首饰是一代北京人的记忆。南边的老照相馆、老药铺、食品店、旧书局里游客络绎不绝。

1192弄老上海风情主题街区占地面积6000平米,真实还原了上世纪30年代老上海的历史面貌。

空间内包含了老上海城市建筑和生活方式,十六铺码头、洋行仓库、有轨电车、老式黄包车、老式斑驳的石库门砖瓦,都让人感觉回到了以前的弄堂。

除此之外,还能在此品尝到老上海的味道,街区内引进了40多家特色美食和老字号餐饮。

整个街区通过老上海故事线的场景营造,打造情景化的体验空间,激发小众圈层的共鸣,加强空间代入感,形成空间记忆点,延长顾客驻足时间,以此带动整个客流及销售业绩的提升。

3、这些集颜值内涵于一身的城市“商业地标”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当下,国内的商业中心对于本地、在地文化的深耕研究趋势,越发明显起来。结合上面国内成功的经典案例以及国内现实状况,可以给到商业项目的开发运营者一些借鉴启示:

“文化+”模式是商业保持生命周期的基础

“文化+”与消费者切实产生情感链接的同时,鲜明的形象和文化内核能够深入人心地打动消费者,也为商业注入自身独特的“灵魂”,让其拥有持久的商业活力。

一方面需要及时更新以适应新的市场,另一方面需要提取项目的精神内核,将最传统的文化符号“时尚化”表达,吸引“善变”、难以捉摸的消费者。

链接情感,深化沉浸消费体验

城市文化主题被大量运用到商业空间中要从人的心理出发。积极挖掘可以代表城市形象的文化符号,通过值得追忆的文化情结,易引发消费者的情感共鸣。

通过多重业态场景的有机融合,打造全系列的娱乐、体验、消费环节,为顾客消费感受带来本质的改变。

“好主题+好设计”的双驱动

对于商业空间设计来说,本质上也是一种延展性的空间艺术,而“好主题+好设计”更是优秀文化主题空间的标配,独特的空间体验,让目标客群在有限的空间里既体验到互动性和体验感的优质商业内容。

吸引年轻客群,聚焦发力点

对于商业中心来说,如何吸引人流到来至关重要,“人气”就是“商气”。

年轻群体消费意愿强、消费潜力大,是各类商业项目新鲜的血液来源,也是商业项目转型升级后的首要目标客群。在商业市场客群发生更替的时期,如何吸引年轻消费群体,是商业项目提高人气的重要方式。

4、写在最后

对于城市地标的标准,一个高度,另一个就是络绎不绝的人流。

不难发现,无论是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伦敦牛津街等国际知名商圈,还是上海新天地、西安的大唐不夜城、兰州老街等城市纹理的文化商业街、和平菓局和文和友等文化商业主题街区,它们都有着标志性和代表性。

结合商业项目的商业逻辑,充分利用区域文化资源,打造记忆亮点,成为激发新兴消费者“参与”的最有力武器,需要商圈自发地宣传和形象露出,形成“商旅文”多种产业互补互生的模式,实现更加立体、复合、多元化的发展生态圈。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