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站长网 – 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您的位置:首页 >访谈 >

牛犇犇~跟随总台央视记者一起来博物馆寻牛

时间:2021-02-15 13:45:39 | 来源:央视

原标题:牛犇犇~跟随总台央视记者一起来博物馆寻牛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今年是牛年,在逛博物馆的时候,大家可能会发现,很多博物馆里都有不少牛元素的藏品。牛的形象在我国古代不仅是生产力的象征,也作为一种艺术符号,装饰了我们古人的生活。让我们跟随总台央视记者一起到广东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国家博物馆和浙江省博物馆,看看牛把古人生活装点得多有声色。

眼前这件文物,像是竖起的大拇指,顶尖上立着一只青铜小牛十分有趣可爱。其实,这是两千多年前古滇国的一件乐器,名叫“立牛曲管铜葫芦笙”。而这种战国时期的葫芦笙乐器,直到现在还在使用,五个孔连接着竹管,吹奏起来原是这样的。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讲解员 何少伟:做一头牛在上面,是因为当地人对牛有崇拜。牛对他们来说,是地位的象征,还是财富的象征。

古人注重祭祀,祭祀时要衣着隆重,这就需要衣服的每一处细节做工都在线,从绑在腰间的扣饰可见一斑。这件西汉时期“镶绿松石圆形牛边铜扣饰”,边上环绕着12只小牛,中间绿松石片环绕红色玛瑙扣,像是星辰绕日行走。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讲解员 何少伟:使用扣饰这个习惯,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响,在仪式上面才使用。祈求丰收,祈求家庭和睦。(总台央视记者 张昕 张立雷 广东台 李若婷)

在古代江南地区,明清时期的江南文人,还把牛刻在了文房四宝之一的石砚上。浙江省博物馆馆藏的这块“明柳如是白端写经砚”,洁白如雪,莹润如玉,纤尘不染。在以紫色为主调的端砚家族中,别具一格,尤其在砚池与砚堂之间,浮雕着一头躺卧的黄牛,显得十分特殊。这方砚台,来自明清时期著名女诗人柳如是之手。

浙江省博物馆工艺部主任 范珮玲:这个牛不仅是写实,它又是美化,看到牛不仅是很肥硕还有几条肋骨都画出来。这个牛装饰在这个地方,因为这个地方是不实用的,但它又是砚台最中心的视觉位置,所以放在那边是一个非常具有点睛作用的。柳如是应该是有牛的这种执拗,她认定的目标,她就一直去追求,最后成为了一个女诗人。(总台央视记者 张昕 张立雷 李志贵 李峻 高珧 明宪 锦程 )

不但在乐器上、扣饰上、砚台上有牛,1981年在内蒙古出土、现收藏于国家博物馆的牛头鹿角形金步摇,则展示着牛型符号对古人首饰的影响。这件北朝时期的金步摇,基座呈牛首形,上部有鹿角花树,顶端缀有金片摇叶,彰显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南方地区的步摇花风格迥异。

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翟胜利:到了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两种类型的步摇。在中原和南方地区,在原来的钗簪上缀饰摇叶,形成了一种新式的步摇花。而在北方地区,则更流行一种步摇冠,步摇冠就是在人的帽饰上缀饰步摇。他们的使用者不仅限于女性,男性贵族也会佩戴步摇冠。所以这是牛文化,以艺术化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的日常、家居以及装饰艺术风格当中。(总台央视记者 张昕 张立雷 李志贵 李峻)

(编辑 李茗伊)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