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创业 >

痛点|电竞人生BP指南④虚拟与现实的失衡,边界在哪里

时间:2021-07-08 13:49:02 | 来源:澎湃新闻

原标题:痛点|电竞人生BP指南④虚拟与现实的失衡,边界在哪里

BP是一个游戏术语,B是禁用(Ban),P是选择(Pick)。BP通常出现在上场前:两队决定禁用哪些英雄,并选择那些未被禁用的英雄。如何选择,考验着双方的谋略战术。

中国的电竞行业在这两年进入发展的快车道,成为全球赛事营收最高、核心观众最多的市场,在这一过程中,也面临很多BP时刻。年轻人要不要做职业选手?退役的选手从高光回归寻常,如何规划未来的路?俱乐部该不该全面拥抱商业化甚至饭圈化?当电竞火爆,对青少年的影响与日俱增,社会该不该更冷静地去关注虚拟与现实的边界?

澎湃新闻行业观察与产业调查栏目“痛点”推出《电竞人生BP指南》专题,通过采访俱乐部管理者、电竞赛训负责人、在役与退役的职业选手、电竞行业研究学者,呈现行业现状。

从“玩物丧志”到“为国争光”,电竞的社会形象在这几年间悄然转变,加上资本推动和政策助力,电竞产业在国内正蓬勃发展。

上海,打响全球电竞之都口号;广州,举起全国电竞产业中心大旗;成都,也要搞电竞文化之都——电竞,成了城市为吸引年轻所吹响的号角。

电竞和年轻人的“强绑定”,有数据的支持。由上海体育学院、共青团上海市委发布的《上海青年电竞报告(2020)》显示,在14岁到17岁的年龄段中,有超过八成是电竞参与者,超过五成观看过电竞赛事,数据均高于其他年龄段。

另据腾讯电竞发布的《2021年中国电竞运动行业发展报告》,2021年中国电竞用户预计达到4.25亿,25岁以下年轻用户达到1.27亿,占比30%,整体偏年轻。

但在电竞火爆的另一面,是“电竞劝退班”的走红,是全社会对“未成年人游戏防沉迷”的攻坚。

一组很有意思的数据是,电竞选手和青训后备军中,有不少是未成年人,每天的训练时长在8小时以上。而游戏公司的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统,在工作日在线达到1.5小时即会被禁玩。为此,《英雄联盟》为职业选手专门开辟了独立的赛事账号,不可外借。

“上海都是电竞之都了,我打个游戏有什么关系呢?”有小朋友向家长这样解释自己玩游戏的原因。

诚然,电竞不是游戏,但依然值得探讨的是,电竞作为竞技类游戏的衍生、作为潮流文化的一部分、作为新兴的体育赛事与娱乐方式,对它的受众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在厂商的推动下,当电竞从顶级赛事向“全民电竞”拓展,从线上赛事向线下生活空间拓展,来到高校、进入商圈、走入家庭,我们应该如何认知它、面对它?

在肯定电竞带来文化、商业价值的同时,或许也应关注电竞以及游戏对青少年的现实影响。

对此,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专访了《上海青年电竞报告(2020)》首席专家、《电竞简史:从游戏到体育》作者、上海体育学院传媒与艺术学院副教授戴焱淼。

“移动化、虚拟化、碎片化,快速刺激感官的线上娱乐方式已成主流的情况下,对现实感受的关注和营造是不是更值得被重视?”戴焱淼说,“每个家庭情况不一样,和电竞乃至游戏的关系也不一样,但有一个需要形成的共识基础:给未成年人营造的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要有一个相对平衡的比例,不能让‘虚拟大于现实’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要全社会一起努力。”

以下为采访实录:

澎湃新闻:您是否做过电竞对青少年群体影响的研究?

戴焱淼:

2020年以来,我们团队做了一些社区的走访调研和数据问卷,有了一些阶段性结论。第一个是,电竞在青少年人群中的渗透率越来越高,尤其是初中生和高中生作为电竞用户的比例,呈现明显的上升状态。游戏也好、电竞也罢,线上互动娱乐已经成为80%以上14岁到17岁青少年主要的课外放松方式。

从心理影响角度来看,大家越来越依赖屏幕。疫情以来,网课的形式得到更快推广,学习、社交、娱乐都在屏幕上进行,屏幕时间在青少年整体时间中的占比越来越多,青少年从心理上更依赖屏幕。

从身体影响角度而言,屏幕时间过长、久坐不动,对身体健康会有或多或少的负面影响。

回过头来说,这也不能完全让电竞或游戏来背锅。其实,电子竞技本身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商业化项目,从用户粘性、消费水平、玩家体验等角度,游戏厂商本身也不希望未成年人进来。

当电竞正在成为一种主流娱乐方式,我们始终在关注电竞文化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同时也在寻求方案,在未成年人的虚拟感受和现实交往之间寻找某种平衡。

澎湃新闻:可能家长会面临,孩子以打电竞、走职业为借口沉迷游戏的情况,但我们都知道,职业化的要求极高,那么可以做些什么帮助家长和孩子建立对电竞更理性的认知?

戴焱淼:

疫情的冲击下,大型体育赛事摆停,电竞逆势而上,从线上娱乐的角度来说,它确实是一个很好的载体。

帮助家长、孩子建立起对电竞更科学的认知,从根本上还是要让大家明白,电子竞技是“职业化的游戏”,不是“任何人的游戏”。但这个很难说服人,尤其是对于未成年群体,沟通成本特别高。

职业电竞对青少年确实会有一些诱惑:奖金很高,门槛却看上去很低,甚至只要有个手机下个游戏登陆上去就可以。其实,电竞它不是没有门槛,而是大家对门槛的理解很模糊。

如果产生游戏依赖或者有这种趋向,首先还是希望家长去全方位研究和探寻,为什么自己小孩的生活方式会这么依赖屏幕,家庭的有效陪伴、合理的户外运动时间,以及为小朋友营造的现实社交时间与空间是否到位?

实际上,能够很科学地做出这些架构的家庭还不多。很多游戏成瘾,可能最初是从某种结构性缺陷出现的,比如家长本身就是屏幕重度依赖者,忽视现实社交和户外活动的安排等等。长此以往,当孩子有机会进入游戏世界,能够得到很多超现实的肯定和享受,这种力量是现实世界很难对抗的。

归根结底的问题是,当互联网社会发展到今天,该如何营造我们的现实世界?当数字化生活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现实和非现实,尤其在游戏这个领域,它的边界在哪里?

我们是不是过多地重视线上的、虚拟的、可以相对简单刺激感官的线上娱乐方式,慢慢减少了对现实感受的敏感性?我觉得这个趋势一定要警惕。

每个家庭情况不一样,和电竞乃至游戏的关系也不一样,但有一个需要形成的共识基础:给未成年人营造的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要有一个相对平衡的比例,不能让‘虚拟大于现实’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要全社会一起努力。

对成年人来说,可能不用这样去做要求,因为各自有各自的选择自由,但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对虚拟和现实的感受、认知都不成熟,需要呵护和引导。

所以,我们上海体育学院的社区健康师项目也在推进一些尝试,比如我们在社区里创设全新的体育公共空间,让小朋友们来到线下的户外的充满阳光的专属运动场,让他们真切感受现实生活的乐趣,在运动中社交,建立起“面对面”的朋辈关系,而不是“屏对屏”。

澎湃新闻:在帮助建立对电竞的理性认知的过程中,哪些主体可以发挥作用、需要承担责任?

戴焱淼:

家庭、学校、赛事组织方、游戏厂商,包括制定政策的部门,大家都有责任,要把自己那一方领地守好。

要想发挥实际作用,家庭和社区还是最值得重视的领地。从学校出来后,校外空间如何给未成年人提供提供更加友好的感受,还有很多需要努力的地方。比如这些年一直在提儿童友好型城市,但并不是地面上加点彩色图案、路边放点花花草草和小动物形象就完成了儿童友好型创建。让孩子们理解“虚实边界”、让线上游戏和线下空间相得益彰、让数字化时代的快乐更具体更有爱,是值得花大力气去探索的。

澎湃新闻:有厂商正在推进“全民电竞”的概念,进一步降低电竞的参与门槛,建设大众赛事体系。

戴焱淼:

对于电竞,我个人比较推荐的,一直都是“高度职业化”。职业化可以让电竞人群有所区分。其中,电竞用户是整个产业的基础,其中一部分会通过游戏内外的消费行为推动产业发展。

从现状来看,电竞产业不应过度推销所谓“全民化的多层次赛事体系”,电竞应该是通过高端赛事来形成观看体验,用这种超现实感受带动整个产业链的运转。

澎湃新闻:从电竞自身来说,它现在和传统的体育赛事相比,在人才培养体系还有什么不足?

戴焱淼:

电竞人才培养应该是一个更宽泛的概念,不是要把人才培养得多么专,而是让高层次优秀人才愿意进入电竞产业。从我们的调研数据来看,现阶段电竞产业的吸引力还停留在表层,媒体光环比较明显,大家都很看好电竞,愿意加入进来作为职业选择的还不算多,或者就是进入之后很快就离开了这一行。

乐观地看,电竞未来会像现在的职业体育一样繁荣,而且也正在往那个方向发展。但是现在所处的是爆发式增长的最早期阶段,职业化的建设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我们一直在研究一个子课题,对比电竞明星和传统体育明星在公众形象上的区别。一般情况下,传统体育明星的公众形象更健康更阳光,更偏向于主流价值观能够接受的特质,电竞职业选手这一块还需要花很多力气来做。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