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创业 >

媒体:领导照片扎堆,是村史馆还是荣誉馆?

时间:2021-03-21 18:48:38 | 来源:澎湃新闻

原标题:媒体:领导照片扎堆,是村史馆还是荣誉馆?

“老百姓去看的少,干部看的多”现象的一个深层原因,可能还在于有决策权的人,只想着对领导负责,而不想着对村民负责。

据半月谈报道,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村史馆、村史长廊、脱贫攻坚陈列馆等乡村文化设施如雨后春笋,蔚然成风。

但一些新建村史馆不接地气,甚至“变味走样”:老百姓去看的少,干部看的多;展品中,本村特色的少,全国通用的多;展板上,本村内容少,领导照片多……一些村史馆不仅缺少“乡土气”“文化味”,还劳民伤财,滋生形式主义。该报道刊发后,在网上引发不少共鸣。随着中国乡村整体经济水准的提升,文化需求的出现顺理成章。目前在网上随手一搜,都能看到一些地方建设村史馆的热潮。可正如半月谈报道中提到的,一些地方在具体操作中,将乡村文化振兴简单等同于建村史馆,将村史馆建设简单等同于模式化的展板和老物件,缺少对村史的生动挖掘展示;一些地方并不考虑村史馆接不接地气,有没有人看,建村史馆就是为了完成任务,匆忙上阵,政府花了钱,老百姓还不认同。

这种现状的出现,原因也不难想见。建村史馆,其实是一件“精细活儿”,不是头脑一热就能建,也不是只要有钱就能建好的。既然叫“史馆”,就意味着必须有相当的“史料”,要有能真正反映村庄发展历程、展现村庄独特精神气质的资料。可现实中,一些村庄过去未必有这样的意识,当时没有留存珍贵资料,时过境迁如果硬要凑一个史馆,那实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些用全国通用资料、用领导照片的村史馆,这一点可能是重要原因。

如果再说得“残酷”一点,不是所有的村庄,都有必要建村史馆。正如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都有值得自己骄傲的记忆,可不是每个人都有必要写一本传记。给村庄留下记忆的方式很多,没必要都采取村史馆的形式。现在影像技术如此发达,网络空间无限,有多少影像资料都可以留存。如果没有足够多的实物资料要存储,是否要盖一座实体的村史馆,值得深思熟虑。

如果把展现乡村文化等同于盖村史馆,本身就是偏狭的理解。从提升乡村文化生活丰富性的角度来看,有些地方建形式主义村史馆的钱,不如拿来盖座图书馆、建个文化广场或者体育馆之类,可能更有意义。

对任何具体的村庄来说,公共资源都是有限的,如何把钱用在刀刃上,比较考验基层的治理能力。而好的基层治理,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应该是尊重村民的意见。如果给村民投票权,相信那些贴满领导照片的村史馆就不会盖出来。“老百姓去看的少,干部看的多”现象的一个深层原因,可能还在于有决策权的人,只想着对领导负责,而不想着对村民负责。

所以,要治理充斥形式主义的村史馆,最为治本的方式,可能还是完善基层的治理模式,让村干部等最基层的权力执掌者,真正接受村民的监督,每一个重要决策,都经受村民的集体把关,切实做到为民服务。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敬一山

原标题:《领导照片扎堆,是村史馆还是荣誉馆?》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